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,職業學校創生出一大批“好課”。這些“好課”通過觀摩、展示等方式得以交流分享,對一線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重要幫助。“好課”到底好在哪里?透過繽紛的方法策略、眩目的技術運用,我們發現教師們真正認同的“好課”具有3個共同特征。
準確把握內容
教學內容是教學的邏輯起點,它承載教學目標、適配教學方法、相融教學藝術,因此準確把握教學的內容是一切教學發生的基礎。
把握教學內容包括多個方面。第一是要明晰內容的邏輯結構,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內容的前后關聯、內容的主要構成及相互關系,厘清內容的邏輯脈絡;第二是要明確教學的重點、難點,內容與學情的匹配形成教學的重點,內容與學情的沖突形成教學的難點,突出重點、突破難點的關鍵是教學的策略;第三是要確立教學的目標,教學目標是對教學內容能承載什么的考量,不同的內容能承載的目標不同,當教師深刻把握內容實質后,就有可能“用簡單承載復雜”,利用簡單的知識或是技能性的內容來承載復雜的核心素養培養。
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作用,教師就能恰當地作出教學安排,讓課堂表現為“舉重若輕”——化解難點,學得輕松;同時又“舉輕若重”——學得更多,產出更高。
恰當運用技術
“技術”包括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兩個方面,是教學內容的相對物。教學內容決定教學需要采用的方法與手段,當教學方法與手段、與內容相適配的時候,教學才表現出優質高效。
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指向行動性知識,這些知識對應的教學方法是“做中學”。做中學并不是自由化的操作性學習,好的課堂總是表現出“方法的技術性”,無論是任務驅動還是合作學習,它們都需要有明確的規則、清晰的流程。教學手段是對教學方法的進一步強化,信息化教學手段使更高效度的“教”與“學”成為可能,但是真正好的課堂教學總是表現為技術的恰當性,它不是教學中的主角、喧賓奪主地掩蓋內容或是剝奪教師的主體性,而是與教學的藝術相得益彰。
技術的恰當運用,本質上是技術為內容服務,同時也服務于內容承載的目標,使內容、方法、手段成為一個更加協同的整體,目的是豐富深化學習者的產出。
深度關注學生
內容是教學的邏輯起點,教學的落腳點卻始終是學生,真正的“好課”必然以學習者為中心,關注學習者的需求與需求的滿足。
對學生的深度關注既是一種教育理念,同時也是課堂品質的一種表現。對學生的關注必須是“所有的”,即好的課堂關注的是所有的學生,不讓我們的學生因關注不足而成為學習的“局外人”;這種關注必須是“全面的”,即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、學習需求、情感需要等各個方面;這種關注同時也是“始終的”,即關注學生從課堂到課外的所有學習生活。對中職學生而言,他們尤其需要情感的關懷,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必須用好情感互動的工具,來傳達對學生的信任與愛,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。
關注的本質是打開學習通道,對學生深度關注,才有可能建立起學習內容與學習產出之間的聯系,通過學習者主體的內化,讓我們期待的核心素養等品質培養得以落地。
作者:朱孝平,單位: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
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2020年9月15日09版